展览现场 4月13日,“无取无舍・赵培生作品展” 在本义空间正式开幕。这场展览不仅呈现了艺术家赵培生近年来在水墨、陶瓷与装置领域的探索,更以一场长达两小时的 “锵锵三人谈” 直播拉开序幕,邀请知名整策师萧斌、本次展览策展人李牧与艺术家赵培生一起共话艺术本质,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探寻东方美学的当代表达。 三位嘉宾从展览主题“无取无舍”的由来展开。赵培生坦言,主题源自《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策展人李牧将最初的“不取不舍”调整为“无取无舍”,不仅在文字美学上更富层次,更暗合艺术家创作中对“二元对立”的破除——从陶艺到水墨,从器物到装置,赵培生始终在材料与观念的边界游走。正如他的“黑松”、“玄和”、“风洞”系列,以陶瓷的厚重与水墨的灵动,诠释虚实、有无之间的东方哲学。 展览现场 作为曾操盘重磅展览的整策师,萧斌以“新鲜观察者”的视角切入,直言赵培生作品带来的震撼:“当我们习惯了油画的厚重张力,却在水墨中看到了同样的力量感。他的创作没有陷入传统水墨的程式化语言,反而像‘打太极的人突然练拳击’,以焦墨、乱洒等非惯性手法,释放出材料本身的原始生命力。” 这番解读呼应了赵培生从景德镇陶瓷学院到上海理工大学的学术背景——当陶瓷的立体思维注入平面水墨,传统媒材便有了破圈的可能。 策展人李牧则从行业观察出发,提出当下东方艺术的“本真性”之问:“当西方定义的‘国际化’标准不再唯一,中国艺术家如何找到母语般的创作逻辑?赵培生老师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不是先找哲学背书,而是从生活体验中自然生长。就像他的作品,不是刻意的‘创作’,而是日常书写的提炼,这种‘本心’的流露,才是东方艺术的核心竞争力。” 对话现场 展览现场 对话中,三位嘉宾还就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东方美学的国际化路径” 等议题展开思辨。萧斌以日本文化输出为例,强调 “真正的东方性不是符号叠加,而是生活方式的整体呈现”;李牧则提醒避免“套路化创作”,呼吁艺术家回归个体经验:“当太多人在观念里打转,赵老师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感官体验才是艺术触达观众的第一通道。” 不同于传统画展的线性叙事,展览以“材料实验” 与 “观念演进” 双线并置:焦墨作品以浓墨泼洒形成的肌理,暗合 “无取” 的随机性;陶瓷装置则以极简造型与釉色变化,诠释 “无舍” 的恒定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区的互动装置,形成可触摸的 “第三空间”,观众穿行其间,恰似在虚实之间践行主题的哲学内涵。 赵培生深谙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将其艺术创作转化为循迹真心的修行实践。正如策展人所言,「无取无舍」是赵培生为当代水墨打开的觉悟法门。在这里,每一幅作品都是通向内心的木筏,每一次驻足都可能是照见本心的机缘。当禅的智慧与水墨的灵性在此相遇,我们终将懂得,在执取与放弃之外,尚有第三种可能:以无住之心,生万千妙有。 展览现场 展览海报 无取无舍:赵培生作品展 展期:2025年4月13日-5月13日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紫秀路100号2幢楼9层 部分展出作品: 金刚经 40x43CM 纸本焦墨 2024 石鼓文-韵胜 70x140CM 纸本焦墨 2023 无事人 100x40CM 纸本焦墨 2024 虚止-009 纸本焦墨 140×280CM 2023 玄合003 70x140CM 纸本焦墨 2024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