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艺海拾贝 >

论中国画的民族个性——探究中国传统绘画特征



2016-01-29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宋新江

何谓中国画?似乎谁都清楚又似乎谁都不能完全说清楚的问题,画家只要跟着感觉和潮流去,依着自己的思想习惯画就是了。其实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在当今中国画面临走向世界,如何继承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如果分辨不清中国民族绘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谈得上继承创新发展,又如何以鲜明的民族个性屹立于世界画坛呢?

对于什么是中国画世人认识并不一致,尤其在画界论说不同。有的认为中国人画的画就是中国画,从广义上讲并没有错,但百年来西方绘画入境中国,中国人运用西方人的艺术观念、艺术方法画的明暗素描和以色彩笔触造型的油画也能称之为中国画吗?显然没有人赞同;有人认为凡用毛笔画在宣纸上的画就是中国画,那么外国人用毛笔画在宣纸上的画能否称之为中国画呢?显然没有人敢作此论,还有人说中国画讲意境,这也难成立,因为世上凡作画都讲究意境,只不过不同民族的画表现意境的方法、效果不同罢了。那么到底中国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这里所论述的本质特征应视为只有中国画具有,有别于别民族的鲜明的中国民族个性特征。论清楚这个问题,中国画创新发展就不会离宗,它在世界画坛就会有自己独立的艺术地位,受世界瞩目尊敬。

人类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各自在封闭的环境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逐渐形成各个民族文化的本质和形式,它表现在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艺术作为民族文化本质的标志,它的民族性尤为鲜明。那么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形成的文化标志——中国传统绘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人类的精神文明受不同的宇宙观制约。依不同的宇宙观而生不同的民族精神,由此而生不同的审美观,由此而生不同的艺术观,由此而创造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一条民族艺术发生发展的生命线。那么贯穿中国绘画发展的生命线具有哪些民族本质特征呢?

宇宙观是指人与宇宙万物(客观自然)的关系,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人类基本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念:西方人主张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而我们中国则信奉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如庄子所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的民族视自然就是我,我即自然之物,相互始终处于一种极和谐的,融为一体的暂忘彼我的“默契”境界,由此形成我们民族“以和为贵”,走“中庸之道”的民族精神,由此产生的审美意识是“万物静观皆自得”、“无为”、“不着意”,“以天合天”即“以人之天而合天之天”,崇尚自然优美,贵含蓄,爱静境。根植于这种哲学观而生的审美意识走进艺术创造,必然产生独特的观察事物方法与表现事物方法,展现出民族艺术本质个性特征。

作画首要是观察自然。中国画家是在行动中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画家以画中人作画中游,边走边面面观察景物,逐渐将自己融入景物之中,在画家的心目中逐渐形成物即我,我即物,进而选择最能表达我胸中所感悟到的情意与景物相融的物象。这样画家就不是以一时一地之真景物为表现对象,而是以石涛所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方法选择题材入画。这种在行动中观察客观事物的方法,导致了一系列由此而生的独特表现方法:它必然是突破自然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苛求自然时空的合理性,画家不再以描绘眼前所见景物为满足,而是依着自己的思想、意愿、感觉充分发挥想象力,竭力追求对自然的全面的感受表达,重新安排山河,表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山河,达到“可望”、“可居”、“可游”的畅神境界。由于在生活中使用观察自然这一独特观察方法使中国画家创作极为自由,只要感觉到就能画得出,可以在咫尺画面写千里万里之趣,由此而创造的山水景物(一切自然景物)则是画家胸中无限的境界,而非目中有限的山水,所以中国画意境博大渊深。写画出人与宇宙的精神气质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画家在天地间自由运动,观赏宇宙万物,感悟人生奥秘,达至情满山意溢海,进而选择最能表现胸中情意的自然物为画中题材,借以传情达意。被画家搜入画中的自然物已不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画家主观意义的表达。

唐以前中国画题材主要是人物,画人物着意追求形神兼备。唐宋以来画家的主要题材是自然物象,山水、花鸟、走兽和虫鱼,有的已成为世代相传的永恒题材:如被誉为君子的梅、兰、竹、菊,被尊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安邦定国的骏马,这些自然已被画家人格化和情感化,所以画家画物如画人。在画家的心目中,山川林木寓含着社会意义和人性,山中有仁义,水中有智勇,幽深莫测的中国山水画中充满着生命气息,不同于西方风景追求形体光色物质性的美,花鸟也不同于西方静物画追求质感、量感、空间感的无生命物性美。因此中国画的题材人性化、人格化已成为我们民族崇尚的精神形象。

中国画家对画中题材的处理不以逼真自然,真景实境为追求。苏东坡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所以中国画家在题材处理上,力求高度综合概括和简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大胆取舍,严格提炼,主次分明,突出主体形象,次要处减弱舍弃,一朵、一枝花能成画背景,其他可以完全舍去。清人李方膺说:“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悦目两三枝。”这种题材的处理完全是以意为之,着力在传情达意,为求神情意境,画家可“遗貌取神”,只要得意可以忘形。画家一向认为画中物象“太似则俗,不似欺世”,最高境界是“似与不似”。

中国画的空间处理讲究留素底,白纸不着画,形成画面的空白,这个画中空白是画面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虽无实象,却在实景衬托下产生形象,这在中国画中称之为“计白当黑”。在空白处虽无形却胜有形,这形存在于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之中。如在空白纸上画一帆船,满纸顿生汪洋大水之感,这里的空白是人的心理空间。

“计白当黑”在画面中的作用有两层:从布局形式看,空白处不画可以更衬托主体形象,使主体形象更加突出,以虚白衬实景,虚实相生,达到艺术语言的精炼,言简意深;从画面的内涵深思,空白处能容纳万境。“空纳万境”,空则灵动,万境进入人的生命,染上人的性灵,这个空处就有灵气往来,灵气的往来使物象呈现出无限的生命力,正是画之生命所在,也是幽深莫测,奥妙无穷之意境所在,空灵生意境。

清人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傅抱石也告诫后生不仅要在有画处用心,更要在无画处用心。视“无中生有”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中国画的布局结构非常独特,它是由诗、书、画、印四种艺术构成的综合艺术,是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艺术样式。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线条(即笔墨),自发生就与书法结缘,书与画同根同源,历来画家以书法入画法,书法的功力决定画法之高低,工画者必工书,所以大画家亦多为大书家。书与画结合不仅是造型语言的同一,自宋人始将题跋与诗文书写在画面上,在形式上书与画结合一体。

画与诗结合,有两层涵义,一是画的内涵有诗意,二是形式上诗书写于画面。诗意者何?——气韵生动也。也就是说画中艺术形象蕴含着诗意完全相同的精神气质:即风格格调,神情韵律,气韵意趣,音节节奏等等无不契合。正如苏东坡所云:“诗画本一律。”画中有诗,画就有生命、有意境。画中有诗体现在形式上指画家作画,画不能尽情尽意,必以诗文辅之,如清人方薰所说:“画之不足,题诗以发之。”画上书写诗文始于宋人,自此书法与诗融合书写于画面成为画面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了诗书画相结合的形式。印章出现较晚。

宋人在画上书名不用印,用印不书名。到了元代以后在画面上既书名又加盖印章,用篆刻的语言阐发画面意境和画家的思想感情,在典雅素静的画中加盖一方方朱印,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并起着平衡和补缺整体构图作用,令画面顿生神气,格外增色。至此,诗书画印相结合,完备的中国画形式已经确立,成为中国民族鲜明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以平面布局结构空间景物,富有装饰美。这种构图源自画家在运动中观察景物的结果,必以散点透视法置陈景物,使自然空间化为画家的心理空间。画家常使用立轴和长卷两种画幅,在立轴式布局中,以画面上中下配置景物,近景居下,远景居上,近不挡远,愈远愈高,长卷以向左或向右展开。平面构图的纵深关系处理采取独特的三远法。宋人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远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种空间制景画面上看不出画家立足何处,而处处都有画家在,体现了人与自然为一的根本观念,如此空间置景,随心所欲,可在咫尺之图内写千万里之妙境。

中国山水画构图多以俯视之法以小观大,如观山川,当与散点透视结合应用,可使层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不但庞大的画面得以铺陈布设,这样的构造还要极为自由地充分地表现宇宙万物与气势。

中国画的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繁简,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景物,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在平面中创造深远境界,在有限中制造无限意趣,体现了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气质,这与西方画家所描绘的视觉所至有限景物根本不同。近百年来西方绘画传入中国,画家受到中西两种画理画法教育影响,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自然融入某些西方画理画法当属自然。

中国画的造型技巧是笔墨。中国画的毛笔、黑墨、宣纸等工具材料又非常适合笔墨技巧的发挥,经几千年来的实践已经形成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笔墨表现技法,构成独特的造型特点。

中国画中所指的笔主要是线条点面和皴擦,而线是主要的。笔法重在勾画轮廓,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墨,主要是黑墨,一般指水墨,墨法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光影、色调以及在视觉中造成的浓淡虚实感觉。在作画过程中笔法和墨法是不能分的,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墨是以笔来表现的,墨法之妙,全从笔出。自唐代以后画家善用水调和墨、运墨而五色皆是中国水墨画的特点。中国画的艺术性高低,决定于笔墨技巧的高低。所以笔墨造型技巧是中国绘画的又一根本特征。

中国画的色彩观念是自己的民族特征,“讲究随类赋彩”,重物象的固有色,不受自然光变化影响,以求物象的固有结构、固有色彩,注重画家个人感受和客观存在的实际相结合。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到天光水色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中色彩和感觉上的变化:如水色是春绿、夏碧、秋素、冬黑,天色是春晃、夏苍、秋净、冬黯。

在色和墨的关系上重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墨交融,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所作之图可妙超自然。

中国画在完成之后的装裱也是十分独特,形式有立轴、手卷、镜片等,画家十分在意,素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可见之重要。

中国画的发生发展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征而区别于世界上一切绘画,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标志。在这开放的新时代,社会时代的变化必然引起中国绘画的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万变不能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我所归纳的中国画诸多民族的本质特征。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宋新江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02 13:03
上一篇:用思想和情感在黑白世界里写心
热点内容